这是硅谷创业教父Paul Graham给高中生的人生建议。
提供了另一个视角,辩证地分析看待。
两种截不同的观点:
我们从小就被教育,人立长志,所有好多孩子从小就有“长大当科学家”、“当一个像xxx一样的外科医生”、“当飞行员驾驶飞机在天空翱翔”等志向。立志会让我们目标感变强,这些志向可以引导我们在求学的路上即使遇到很多困难,也会克服它们向目标前进。
但是作者的观点去是截然相反。
在高中是完全不用对【未来打算做什么】操心。
作者说在高中时主要是探索未来哪些可能性,而不是制定未来具体要做什么的目标,不必急于决定自己的职业生涯。真正要做的,是找出对什么感兴趣。因为如果你想在某个领域有所成就,你得投身于那些你热爱的事物。
而不是过早的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窄的道路上,放弃追求兴趣的机会。计算机领域中有个术语:过早优化。
扩展一下这句话就是:在找到感兴趣领域前,不要过早优化路径。
找到所爱之事听上去简单,但实际上很非常有挑战,因为在这个阶段你很难了解大多数工作。
比如医生,并不是在电视里看到的那样,还有想不到的几个方面,比如长达数年的培训几乎没有私人时间,晚上值班时不断响起的呼叫铃声,面对患者家属的抱怨等。
还有一些工作根本就无从了解,因为他们可能现在还不存在,当大学毕业后可能有些工作已经不存在了。世界变化很快,变化本身的速度也在加快。
保持在上风头
在做目标管理时,我们常说的实现目标的方法是什么?目标、路径、资源。从目标倒推到当下,规划一下从现在到目标的路径,最好还要设置一些阶段性里程碑,最后要实现一个个里程碑乃至终极目标需要哪些资源支持。
但是作者则提出相反的观点:不是从目标倒推,而是从现在的优势项目或者充满希望的现状出发,向前看。
作者建议:不要上来就说未来的目标是什么,只需要审视现在手头上的选项,选择那些能开拓更多可能路径的选项。重要的是只要在做事没浪费时间就好。做那些能激发兴趣、拓宽选择的事情,至于将来先哪条路,那是后话。
用驾驶滑翔机做类比,因为没有引擎,如果逆风飞就会离理想的目标越来越远。通常来说,我们都会选择让自己保持在【上风头】,一旦起飞就可以拥有更多选项,可以控制上下左右各个方向。
如何做到呢?
一个人走出迷宫后,可以站在全局回头看整个迷宫,哪里是通路哪里是死路;而高中生就像还在迷宫中探索的人,怎么能预知前面的路呢?
这正是要去探索的,作者给出了两个方法:寻找聪明人;解决难题。
寻找真正的聪明人并加入他们。
不断挑战难题,不要怕失败,挑战就意味着未知的悬念。失败并没有听上去那么可怕,战胜担忧的过程是充满兴奋的。
保持让自己在上风头的位置,就意味着要不断挑战和解决难题。明白这一点后,就立即开始吧。
雄心壮志
先看一下现在普通高中大致的作息时间:
- 早上6点起床:早读;
- 上午7点~12点:上午课;
- 下午2点~6点:下午课;
- 晚上7点半~9点半:晚自习。
各个学校会有所差异,但大体差不多。
高中生一天要学习10个小时以上。除了吃饭睡觉上体育课,都是在教室里学习。
也就是说,不管你愿意不愿意,16-18岁醒着的时光几乎全部用于课业学习。
作者观点是:想让自己出类拔萃,就不能让课业成为高中生活的全部。
高中生和成人有什么不同?
真正的区别在于成人知道自己要完成任务,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。赚钱养家只是一小部分,更重要的是为要为自己的智力发展负责。
作者说如果可以重新上一次高中,他不会把高中的课业定义成自己的全部,而只是日常工作。除了高中生活之外还会有其他追求,不会把全部时间都放在这份日常工作中,也会尝试着去做一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。
当问一个人他们对高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时,排在第一的回答是:他们浪费了太多宝贵的时间。当你感到无聊时就是浪费时间的开始。之所以觉得高中生活很乏味,是因为内心渴望着新的挑战和变化,童年的新奇感正在逐渐消失。
判断浪费时间的关键点是:是不是分散了注意力。专注在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上时会让大脑感到不自在。它会强烈地渴望得到些可以分散注意力的东西。
除了正常的高中课业外,做一些有深度学习的事情,比如学习写作、编程、研究某段历史中改革的真实原因等,虽然这些事情可能会对眼前的成绩提高没有帮助。
脑洞一下,这种方式好像“双峰工作”中提到的理念,一天有两个高峰,一个交给正常课业,一个交给课外这个深度学习。无论哪个高峰,注意力都保持专注在所做的事情上。
在现在的教育背景下,做到这个是非常非常难的,几乎是不可能实现的。没有哪个学校敢这样做,风险极大,收益短时间内看不到,同时还有可能关系学校的生死存亡,因为明年可能招不到新生;家里没有一定(这个一定得非常一定)经济实力的更不敢这样拿孩子的命运赌。现在就好像是,大家明明知道向东走是对的,但不约而同地一起走向了西边。
排在第二个常见遗憾是:过于在意那些无关紧要的事,尤其是别人(不相干的人)的目光和评价。
在意是对的,但不要过于在意,并且能有选择地决定重视哪些人的观点,而不是不管是谁说个什么都能影响到自己。
重视哪些人的观点呢?这个因人和事而异,有时候是要尊重判断力,有时候要维系亲密关系。
好奇心、兴趣和自律
aptitude 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误解,才能、天赋看上去才能像与生俱来的东西。
最强大的才能是来自对某个问题有无尽强烈的兴趣,这种兴趣不是天生的,是需要后天培养的。
有了兴趣就激发了好奇心,好奇心可以把工作变成娱乐。
对于爱因斯坦来说,发明相对论可能无比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相对论更加轻松愉快。
我们几乎都认可,做出伟大的成就需要极强的自律。这可能是个错觉。
作者认识一些做出杰出工作的的人,自律性都不强。
作者也并不是说可以完全没有自律,最少要通过自律去做该做的事,事情一旦开始,好奇心和兴趣就会替代自律成为主导。就像跑步一样,经常不愿意开始,然而一旦开始就会享受其中。使用一点自律让自己开始就好。
那些做出成就的人与其他人看到的是同一样世界,但他们能够察觉到一些奇怪的极具魅力的细节。所以找到一个点,让这个世界因此变得有趣。换个角度,把事情变得有趣。
题外话:人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自律,所以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做得杰出。
现在
在兴趣的事情上投入大量时间,并保持开放心态,更容易产生伟大的想法。对一个领域做到了如指掌,当某些异常发生时,更容易察觉到、注意到。基于对该领域的熟悉,这些异常会更容易产生好的想法。
你做的事看起来并不直接通向目标,也不必担心,就让这个事为你指路吧,可以当成一个里程碑。最关键的是,从心对做的这个事感到兴奋,正是这种热情和兴趣为你的不断学习提供内驱动力,让你快速成长。
当你决定为自己生活承担责任时,你就已经成为一个成年人了,与实际年龄无关。
本文参考了: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684151106
英文原文:https://www.paulgraham.com/hs.html
这篇文章还没有评论